11月4日,专栏作家安迪·霍姆撰文揭示,中国有色金属行业正深陷原材料危机泥沼,而根源竟是过去数年冶炼产能的“野蛮生长”。在此背景下,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CNMIA)抛出重磅建议:参照铝业成功经验,对铜、铅和锌冶炼行业实施严格产能上限管制。这一动作,犹如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标志着中国官方正式直面产能过剩引发的“内卷化”竞争难题,也预示着全球金属供应链或将迎来一场深刻变革。
产能“狂飙”:内卷困境下的生存挣扎
当下,中国金属冶炼行业深陷核心矛盾——处理精矿的冶炼能力增长远超国内外矿山原料供应。这种结构性失衡,引发了企业对有限原材料的“白热化”争夺。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官员段少夫直言,行业正经历“内卷式”竞争。这种过度且自我毁灭的竞争模式,让企业在原材料采购中丧失议价能力,利润被疯狂压缩,行业可持续发展岌岌可危。市场表现上,精矿处理费(TC)和精炼费(RC)持续暴跌甚至为负。市场数据显示,铜现货处理费连续多月为负,年中与智利矿商安托法加斯塔的基准谈判中,中国冶炼厂竟同意免费处理铜精矿换取原料;锌处理费在2024年底跌至负值,虽目前回升至每吨87美元左右,但仍处历史低位;铅处理费更是惨不忍睹,进口原料处理费创下每吨负115美元的纪录新低。中国冶炼厂在原料挤压下,为生存不惜将市场推向更低水平。
铝业“模板”:管控成效下的鲜明对比
中国铝工业的产能管控政策,为解决当前困境提供了潜在方案。自2017年实施4500万吨年度产能上限后,中国电解铝行业产能利用率持续保持在96%以上。尽管当初业界存疑,但事实证明这一上限严格有效。
今年以来,上海铝价上涨8%,原料氧化铝价格暴跌48%,理论利润空间巨大。但在产能帽约束下,中国铝产量未现以往激增。国际铝业协会数据显示,今年前九个月中国产量年化增长率仅为37万吨,同比增速从去年的4.2%放缓至2.2%。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铜、铅、锌行业。市场公开数据显示,9月份中国铜冶炼厂产能利用率仅为84%,且内部差异巨大,大型厂88%,中型厂79%,小型厂低至60%。再生铅冶炼厂作为电池金属供应重要部分,9月份开工率一度低至22.3%。这些数据清晰表明,这些行业正被产能过剩“压得喘不过气”。
政策“风向”:破局之路的未知与挑战
CNMIA的公开呼吁,意味着铜、锌、铅等行业已被纳入中国“反内卷”行动视野。但关键问题在于政策落地时间和具体产能上限设定。铝业经验显示,从提议到政策显效可能需数年时间,可对于面临明年基准谈判可能再次出现负值的铜冶炼厂而言,时间紧迫。
分析认为,可能的产能上限更倾向于遏制新增产能投资,而非强制关闭现有产能,旨在引导行业有序发展,避免剧烈震荡。然而,这对于正承受中国冶炼“内卷”全面冲击的中国以外冶炼厂而言,恐怕难以提供即时“解药”。
中国有色金属行业的这场产能困局与破局尝试,不仅关乎国内行业兴衰,更将在全球金属供应链上掀起层层涟漪。未来政策走向如何,能否真正带领行业走出“内卷”阴霾,值得全球市场密切关注。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仅对市场进行分析,不构成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决策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