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孚能科技:全固态电池“三步走”战略,eVTOL订单锁定先发优势
技术突破与量产提速
•中试线建设:2025年底建成0.2GWh硫化物全固态电池中试线,向战略客户交付60Ah电池(能量密度400Wh/kg),2026年产能扩至GWh级。
•产品迭代:2025年推出第一代硫化物全固态电池(400Wh/kg),2026年第二代(500Wh/kg锂金属负极),2027年第三代(超500Wh/kg)。
eVTOL领域独家突破
独家配套时的科技E20机型半固态电池,获阿联酋Autocraft 350架订单(10亿美元),预计收入超20亿元,成为国内最大eVTOL电池订单。
技术适配:半固态电池循环寿命达4000次,能量密度超330Wh/kg,已通过人形机器人、物流无人机送样测试。
二、国轩高科:硫化物路线领跑,金石电池开启装车测试
中试线落地与装车验证
首条0.2GWh全固态电池中试线投产,电芯能量密度350Wh/kg,系统280Wh/kg,支持整车续航超1000公里,2025年启动装车测试。
成本控制:通过等离子体气相沉积技术将电解质成本降低67%,目标2026年与传统锂电池持平。
量产规划与政策支持
2027年建成10GWh固态电池专线,获工信部15亿元专项资金支持,要求2027年量产成本≤1.2元/Wh。
技术双轨制:半固态电池(G垣电池)2025年装车智己L6,全固态电池瞄准高端市场,计划2030年渗透率30%。
三、德尔股份:氧化物路线突围,3亿元加码产业化
技术路线选择
聚焦氧化物电解质,2025年底建成中试线,2026年规划1GWh量产线,目标成本降至液态电池1.5倍。
安全优势:通过针刺、热箱测试,能量密度260Wh/kg(二代),2025年东京展会展示第三代(目标400Wh/kg)。
应用场景拓展
与江铃新能源合作开发固态电池车型,同步布局人形机器人、储能领域,2025年上海试制线完成样品制备。
四、中固时代:保定打造固态电池产业集群
中试线与产能规划
2025年10月投产超大容量固态电池中试线,年底开建2GWh产线,目标建成全球首个百兆瓦时级储能示范电站。
技术合作:联合中科院物理所、华北电力大学攻关干法电极、固态电解质等关键技术。
产业链协同
与科力远(10GWh储能基地)相邻布局,推动固态电池在电网侧、用户侧应用,2025年河北“动储一体化”产业集群初现。
五、行业趋势:2026年或成量产分水岭
技术路线分化
硫化物:孚能、国轩主攻,能量密度优势显著,但界面阻抗、成本问题待解。
氧化物:德尔、中固时代布局,工艺成熟度高,适配储能场景。
半固态过渡:宁德时代、比亚迪押注,2025-2027年装车测试,平衡性能与成本。
产业化挑战
成本:当前全固态电池成本4-5元/Wh(液态1.2元),需通过规模化降本。
标准缺失: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正制定国家标准,涵盖安全测试、性能指标。
资本加速涌入
2025年全球固态电池融资超200亿元,中日欧企业竞逐:丰田计划2027年量产,QuantumScape实验室能量密度突破500Wh/kg。
六、投资视角:三大主线掘金固态电池
•技术领跑者:孚能科技(硫化物全固态)、国轩高科(金石电池)、宁德时代(氧化物半固态)。
•材料突破:贝特瑞(硅碳负极)、上海洗霸(硫化物电解质)、金龙羽(聚合物电解质)。
•设备升级:先导智能(全固态叠片机)、东威科技(干法电极镀膜)。
结语
从孚能科技的eVTOL订单到国轩高科的千公里续航突破,固态电池正从实验室加速走向产业化。2025-2026年将是技术验证关键期,而2027年后的成本下降与场景拓展将决定行业格局。投资者需关注企业量产进度、材料创新及政策催化,理性布局这一新能源革命的下一个风口。
免责声明:本文基于公开信息及市场推导,不构成投资建议。固态电池技术迭代与商业化存在不确定性,需持续跟踪企业研发进展与行业政策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