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看点】当固态电池产业化进入倒计时,道氏技术凭借“硅碳负极+单壁碳纳米管”的黄金组合,在锂电材料赛道跑出加速度。从恩平千吨硅碳项目签约到6亿级单壁碳管项目启动,从30家头部客户批量供货到半年净利润同比翻倍,这家深耕碳材料十年的企业正以技术突破重构产业版图。
【战略级项目落地提速】9月10日,道氏技术宣布与广东恩平政府正式签订年产1000吨硅碳负极项目投资协议。该项目不仅可灵活扩容至5000吨/年,更配套在建的300吨产能将于2025年底投产。值得关注的是,公司同步推进的“年产120吨单壁碳纳米管项目”已获6亿元总投资,其中3亿元来自募投资金调整,预计2026年一季度实现50吨/年产能,一年内完成120吨/年建设。这种“硅碳负极+碳纳米管”的协同布局,直指固态电池核心材料体系。
【技术突破重塑行业标杆】在硅碳负极领域,道氏通过AI计算辅助研发,实现三大性能突破:首创免活化多孔碳基体技术,使半电池0.8V首效达87%,全电池首效超同类产品1.5%;创新球形多孔碳结构,在数码电池添加15%时膨胀率低于竞品;通过气相沉积工艺实现粒度精准控制,寿命提升20%。其单壁碳纳米管技术更实现关键指标对标进口——纯度达99.9%、比表面积超500m²/g、GD值(石墨化度)达0.98,已获比亚迪、宁德时代等头部企业验证。
【客户矩阵验证产业价值】目前道氏已向30余家消费/动力领域客户送样,部分实现批量供货。客户名单涵盖比亚迪、宁德时代、中创新航等动力电池巨头,以及珠海冠宇、孚能科技等数码电池领军企业。这种从实验室到量产的快速转化能力,源于公司建立的“导电剂+负极材料”协同研发体系——硅碳负极与单壁碳管在导电网络中形成互补,可提升电池能量密度15%以上。
【财务数据揭示增长密码】2025年半年报显示,道氏技术实现营业收入36.54亿元,尽管同比下降11.64%,但归母净利润同比激增108.16%至2.30亿元,扣非净利润增长119.72%至2.11亿元。这种“增收更增利”的态势,得益于高毛利碳材料业务的快速放量。公司表示,随着单壁碳管项目投产及硅碳负极产能爬坡,2026年碳材料板块营收占比有望突破40%,成为核心利润支柱。
【行业影响与未来展望】在固态电池产业化前夜,道氏技术通过“材料-工艺-客户”的全链条布局,已构建起难以复制的竞争壁垒。其硅碳负极项目不仅完善了固态电池材料矩阵,更与锂电前驱体业务形成产业链协同。随着6亿级单壁碳管项目落地,公司有望在2026年实现碳材料产能翻番,进一步巩固在新能源材料领域的领先地位。这场由技术创新驱动的产业升级,正在重新定义中国碳材料企业的成长范式。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长江有色金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