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6日,长江现货1#锑均价报179,000元/吨,较前日下跌1000元,正式击穿18万元关键心理防线。此轮下跌是供需矛盾、政策约束及全球供应链重构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
一、价格异动:供应“硬收缩”与需求“冷热分化”
全球供应急剧缩减:
俄罗斯极地黄金2025年上半年锑产量归零(2024年产量占全球8%),中国1-7月锑矿产量5.3万吨,同比下滑22%,中俄两国供应减量对全球锑矿供应端产生约20%的冲击。国内原料供应紧张,矿商因矿石品位下降及进口量有限普遍惜售,试图支撑价格。
需求端“光伏强、出口弱”的分化格局:
光伏领域需求保持强劲,全国光伏玻璃日熔量维持在88,580吨,企业库存持续下降,9月光伏组件全球排产计划约52GW,刚需支撑显著。然而,出口市场因政策管制陷入冰封——我国对锑相关产品实施出口许可制度,导致锑产品出口量一度暴跌97%。美国超过一半的锑需求依赖从中国进口,管制后其军工企业供应链风险骤升,成本激增。
内外价差撕裂:
国际锑锭市场价格高达50,000美元/吨(折合人民币约42万元),与国内价格形成显著差距,价差接近倍值。但这种巨大的内外价差,因出口管制封锁了跨境套利通道,贸易商被迫在内盘低价出货,进一步压制国内市场价格。
二、产业链困境:停产潮蔓延与政策博弈
国内冶炼厂大规模停产:
全国33家主流锑冶炼厂中已有19家停产,产能利用率不足40%。这主要受原料短缺(1-4月锑精矿进口量同比下降28.26%)和环保督察趋严的影响。
政策干预的两难:
尽管市场预计2025年10月起锑品出口可能迎来实质性修复,但欧盟拟将锑化合物纳入《有害物质限制指令》的威胁又添变数。此外,新实施的《重有色金属精矿产品中有害元素的限量规范》抬高了进口原料合规成本。
三、、未来展望:短期承压与长期价值重估
短期压力:
出口管制政策、欧盟潜在限制以及传统领域需求疲软将继续压制价格。若三氧化二锑价格跌破158,000元/吨关键位,可能触发技术性抛售。
长期支撑:
全球锑储量静态储采比不足10年,资源稀缺性显著。光伏、储能等新兴领域的需求增长,以及锑在半导体、量子计算等高科技领域的应用突破,为其长期价值提供支撑。
文中数据来源网络,观点仅供参考,不做投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