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太阳能在最新电话会议中披露储能业务进展,明确以光伏电站配套储能为基础,加速向工商业储能、独立储能延伸,并重点攻关构网型储能、液流电池等技术。
这一战略动向不仅勾勒出新能源企业“光储一体化”转型路径,更折射出有色金属行业在储能技术迭代中的关键支撑作用——从锂、钴、镍到钒、压缩空气储能材料,有色金属正成为储能规模化应用的“隐形基石”。
据太阳能披露,其当前储能业务以服务光伏电站为主,已建成配套储能规模约1500MWh,主要用于平抑光伏出力波动、提升电网消纳能力。这类储能系统多采用磷酸铁锂电池技术,其核心材料锂、磷、铁及正极材料中的镍、钴等,均属有色金属范畴。以单MWh磷酸铁锂电池测算,约需消耗碳酸锂0.8-1吨、硫酸镍0.15吨,1500MWh项目对应有色金属需求超千吨。
工商业储能对成本敏感度更高,或推动磷酸铁锂之外的技术路线(如钠电池)应用,而钠电池的铜、铁、锰等基础金属需求同样可观;独立储能项目因规模大、周期长,对电池循环寿命要求更高,或加速长时储能技术落地,间接带动钒、锌等金属在液流电池、锌溴电池中的应用。
值得关注的是,太阳能在技术储备中明确提及“构网型储能”及“液流电池、压缩空气等长时储能技术”。构网型储能需具备更强的电网支撑能力,其核心部件如储能变流器(PCS)的IGBT芯片依赖高纯度铜、银等导电材料;液流电池则以钒为核心材料——每立方米钒电解液可存储约350kWh电能,1GWh液流电池需消耗五氧化二钒约1.2万吨,钒资源的战略地位随技术推广持续提升。
太阳能对长时储能的关注,本质是在为未来‘光伏+储能’24小时供电场景铺路。
长时储能(4小时以上)是解决新能源间歇性问题的关键,而钒液流电池、压缩空气储能等技术路线的大规模应用,将直接激活有色金属在储能领域的高附加值需求。以钒为例,2025年全球钒需求预计达30万吨,其中储能领域占比将从当前的15%提升至25%。
以洛阳钼业为例,其不仅供应钴、锂等电池级金属,更通过参股储能项目强化资源协同;赣锋锂业则依托锂资源优势,向下游延伸布局储能系统集成。太阳能等新能源企业的储能需求,与有色金属企业的技术储备形成良性互动,共同推动“资源-材料-应用”全链条升级。
【仅供参考,内容不构成投资决策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