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全球能源转型进入深水区,固态电池凭借高安全性、高能量密度的优势,成为动力电池、储能领域的“终极目标”。近日,两家A股上市公司在固态电池材料领域接连发力:英联股份拿下亿元级订单,深圳新星跨界布局关键添加剂,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创新正加速推动技术落地。这场“材料革命”背后,藏着怎样的产业逻辑与市场机遇?
英联股份:复合铝箔订单落地,2026年产能冲刺“第一梯队”
11月18日,广东英联包装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英联股份”)一纸公告引爆市场:其控股子公司江苏英联复合集流体有限公司与某新能源科技企业签署战略采购合同,将在2026-2027年供应超5000万平方米准固态/半固态电池专用复合铝箔,其中2026年采购量达2000万平方米,2027年增至3000万平方米以上。
技术突破:从“包装”到“电池”的跨界跃迁
作为传统金属包装龙头,英联股份的转型堪称“教科书级”。其子公司江苏英联已布局5条日本爱发科复合铝箔生产线和5条复合铜箔生产线,产品覆盖动力电池、消费电池、储能电池全场景,并完成液态/固态电池客户的测试反馈。此次签约的客户为专注高安全固态电池的新质科技企业,其准固态电池已进入大规模产业化阶段,双方合作标志着英联股份正式切入固态电池核心材料供应链。
市场逻辑:订单背后是产业链的“深度绑定”
业内人士指出,固态电池商业化仍面临成本、规模化生产等挑战,而复合铝箔作为关键集流体材料,可降低电池重量、提升能量密度,是降本增效的关键环节。英联股份通过“设备引进+自主研发”快速突破技术壁垒,此次订单不仅锁定未来两年营收,更通过与下游头部企业合作,加速产品迭代,为2026年产能全面释放铺路。据测算,若按当前市场价格估算,该订单或为公司贡献数亿元营收。
深圳新星:三氟化硼试产获批,固态电池添加剂“隐形冠军”崛起
同日,深圳市新星轻合金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深圳新星”)宣布,全资子公司赣州松辉氟新材料有限公司的“年产1万吨三氟化硼气体及2万吨络合物项目”完成建设,试生产方案获专家评审通过,正式具备投产条件。
技术深挖:从“铝业”到“氟化工”的跨界布局
三氟化硼(BF₃)看似冷门,实则是固态电池、半导体、核电等高端领域的“隐形冠军”。作为锂电池电解液添加剂,它可提升电池循环寿命;在固态电池中,其衍生物能优化电解质界面稳定性,是提升安全性的关键材料。此外,三氟化硼还是硼10同位素的原料,后者用于核反应堆控制棒,战略价值凸显。
成本优势:全产业链闭环打造“护城河”
深圳新星的布局堪称“精妙”:项目原材料由另一全资子公司松岩新能源供应,副产品可循环利用,形成“原料-生产-副产品回收”的闭环,成本较同行降低15%-20%。公司直言,项目达产后将新增利润增长点,同时强化在氟化工领域的竞争力。值得关注的是,三氟化硼在半导体蚀刻、高端芯片领域的应用,或为公司打开第二增长曲线。
行业观察:固态电池商业化提速,材料端“军备竞赛”升级
据高工产业研究院(GGII)数据,2023年全球固态电池出货量仅1.2GWh,但预计2030年将突破600GWh,复合增长率达150%。材料端,固态电解质、复合集流体、添加剂等细分赛道已成“兵家必争之地”:
1)清陶能源、卫蓝新能源等头部企业加速固态电池装车;
2)当升科技、容百科技布局固态电解质材料;
3)璞泰来、诺德股份加码复合集流体研发。
此次英联股份与深圳新星的突破,折射出两个趋势:
1)跨界玩家入场:传统包装、铝业企业凭借资源整合能力切入高壁垒赛道;
2)技术协同创新:上下游通过订单绑定、联合研发,加速技术迭代与成本下探。
结语
固态电池的“终极之战”已从实验室走向产业链。当英联股份的复合铝箔订单落地、深圳新星的三氟化硼产线点火,中国企业在材料端的“隐形冠军”正悄然崛起。这场革命,或许比我们想象的更快到来。
(免责声明:本文基于公开信息分析,不构成投资建议。长江有色金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