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10 月 15 日,国内镁市场延续调整态势,长江现货 1# 镁均价报 17900 元 / 吨,较前一交易日下跌 100 元,在有色金属板块普跌的背景下,镁价受供需失衡与宏观不确定性双重冲击,短期承压特征显著。这场价格回调是供应端产能释放、需求端谨慎观望与宏观情绪降温共同作用的结果。
供应端:产能集中释放,市场供给压力凸显
此次镁价下跌的核心推力来自供应端的持续放量。作为全球镁生产核心区域,我国陕西、宁夏、内蒙古等主产区近期开工率显著回升,多家炼厂在前期检修结束后陆续恢复满负荷生产。数据显示,2025 年国内原镁产能预计达到 148 万吨,产能利用率已升至 85.1%,而宁夏某新建 20 万吨级镁合金项目于 10 月初正式投产,进一步加剧市场供应压力。
原料成本支撑不足则削弱了价格抗跌性。尽管 10 月 15 日动力煤基准价微涨,但价格仍处于近一年低位区间。镁冶炼作为高耗能产业,动力煤成本占比达 30% 以上,低位运行的能源价格使得企业降价出货具备空间,进一步放大了供应端的压制作用。
行业集中度提升背景下,头部企业的产能释放更具冲击力。以云海金属为例,其在山西、安徽、内蒙古的三大生产基地总产能已突破 50 万吨 / 年,占全国产能比重超 33%,近期该企业镁合金产品报价较上月下调 2%,直接带动市场报价重心下移。
需求端:采购谨慎观望,旺季需求不及预期
需求端的疲弱表现与供应放量形成鲜明对比,成为压垮镁价的另一根稻草。作为镁最大应用领域的汽车行业,虽长期受益于轻量化趋势,但短期采购节奏明显放缓。下游压铸企业普遍采取 "分批采购、逢低锁单" 策略,某头部汽车零部件厂商采购负责人透露,10 月上半月镁合金采购量同比减少 12%,主要因终端新能源汽车订单增速不及预期。
宏观经济数据的疲软进一步抑制需求预期。9 月全球制造业 PMI 录得 50.8%,较前值微降 0.1 个百分点,其中发达经济体 PMI 多数处于荣枯线以下,反映出工业需求复苏乏力。国内市场同样受此影响,10 月 15 日,截止11:30沪铝主力合约跌 0.24% 至 20880 元 / 吨,工业金属板块集体走弱,印证了制造业需求端的压力,而镁作为工业金属的重要分支,自然难以独善其身。
新兴领域需求增长未能形成有效对冲。尽管新能源汽车、电动自行车等领域对镁合金的替代需求长期看涨,但 9 月 1 日实施的电动自行车新国标带来的短期需求爆发已逐步消退,且机器人、无人机等高端应用领域的需求放量尚需时间,难以弥补传统需求的疲软缺口。
宏观与板块:情绪传导叠加数据真空,市场信心受挫
宏观层面的不确定性加剧了镁价的调整压力。美国政府停摆风波持续发酵,非农、CPI 等核心经济数据被迫推迟发布,全球大宗商品市场陷入 "数据黑洞",空头情绪弥漫,镁价作为风险资产的一员受到直接冲击。与此同时,10 月 15 日,沪铜、沪锌等工业金属普遍下跌,截止11:30沪铜主力合约跌幅达0.74%,有色金属板块的联动效应进一步放大了镁价的下行幅度。
贸易政策的潜在风险也让市场保持谨慎。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实施进入关键阶段,国内出口型镁企需投入额外成本进行低碳改造,部分企业为抢占市场份额选择主动降价,间接影响国内现货报价中枢。数据显示,当前欧洲市场镁合金进口价较国内溢价已收窄至 15%,较上月下降 10 个百分点。
后市展望:供需博弈加剧,短期或维持震荡
短期来看,镁价仍将处于供需博弈的震荡区间。供应端,新疆某年产 20 万吨的新兴生产基地计划于 11 月投产,后续供应压力仍将持续;需求端,随着四季度汽车行业传统产销旺季临近,若终端订单出现回暖,有望形成阶段性需求支撑。机构观点指出,17500 元 / 吨附近将形成较强成本支撑,进一步下跌空间有限。
中长期而言,镁价的核心支撑逻辑并未改变。全球镁市场规模预计 2025 年达到 1.21 百万吨,新能源汽车、光伏等领域的需求增长将推动镁合金高端材料市场占比持续提升。待宏观情绪企稳与供需格局改善形成共振,镁价有望重回上行通道,但短期仍需关注主产区产能释放节奏与下游补库力度。
【文中数据来源网络,观点仅供参考,不做投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