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态电池凭借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与长循环寿命,被视为下一代动力电池的核心方向。近日,容百科技、贝特瑞、高能数造三大厂商相继公布技术突破,涉及正负极材料、固态电解质及生产工艺创新,叠加政策红利与资本加码,固态电池产业化进程正加速驶入快车道。
容百科技:双路线并进,8系/9系正极实现吨级出货
容百科技在固态正极材料领域实现两大突破:通过预氧化、高熵掺杂与快离子导体原位构筑技术,解决固-固界面接触不稳定问题,其8系三元高镍正极材料已实现10吨级出货,9系固态正极材料实现吨级出货;富锂锰基材料通过调控层状相与富锂相结构,实现高电压下高容量输出。在负极方面,高熵多元硅合金负极在全固态电池中表现出高容量与超高的首效,硅碳负极材料兼具高容量、长循环与高倍率性能。电解质方面,LPSC硫化物固体电解质实现微米到纳米级均匀粒径分布,空气稳定性显著提升,中试产线快速推进;卤化物电解质1000圈循环后容量维持率稳定,具备公斤级稳定制备能力,离子电导率行业领先。此外,公司开发多款适用于硫化物全固态体系的新型粘结剂。
贝特瑞:硅基负极率先量产,固态电解质全谱系布局
贝特瑞在固态电解质领域完成氧化物、聚合物、硫化物三大方向布局:氧化物与聚合物固态电解质已小批量应用于半固态电池,硫化物电解质与头部车企深度合作,关键指标达客户要求。其深圳4万吨硅基负极项目已建成7500吨生产线,氧化亚硅、硅碳、CVD及下一代新型硅负极技术实现全球专利布局,硅基负极率先批量应用于电动汽车领域。印尼二期项目2025年8月完成建设,正进行客户验证与产能爬坡。
高能数造:干法工艺突破,卷对卷打印平台量产在即
高能数造发布全固态电池绝缘胶框卷对卷连续打印平台,集成200W激光清洗与高精度胶框打印功能,通过微米级非接触清洗去除多余活性物质,随后在极片边缘形成均匀绝缘胶框,补偿正负极尺寸差,保障堆叠平整,避免等静压阶段电解质膜翻折破损,提升电芯良率与安全性。该设备支持全自动放卷-清洗-打印-收卷连续化生产,可处理100mm宽度极片,多打印头同步操作,实现全流程自动化,为干法极片工艺规模化量产提供技术支撑。
行业趋势:政策加码,千亿市场蓄势待发
国家层面政策密集出台,工信部建立全固态电池标准体系,国家发改委通过超长期国债对项目给予15%资助;地方政策如天津、江西、广东珠海等地推出专项奖励,最高补贴达500万元。市场预测,2030年全球固态电池市场规模将达1163亿元,出货量614.1GWh,中国市场规模182.3亿元,出货量184GWh,单位成本降至0.8元/Wh。
技术挑战与突破方向
当前固态电池面临固固界面接触、离子电导率、生产成本等瓶颈。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通过“碘离子阴离子调控技术”实现电极与电解质紧密贴合,循环数百次性能稳定;金属研究所“柔性骨架”技术使电池弯折2万次无损;清华大学“氟力加固”技术采用含氟聚醚材料改造电解质,实现604Wh/kg能量密度与优异安全特性。设备端,干法电极技术适配多类电解质,可降本10%以上,提升能量密度20%,但混料均匀性(CV<5%)与连续生产速度(≤5m/min)仍需突破。
应用场景拓展:低空经济、机器人成新增长极
固态电池在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领域优势显著。eVTOL需能量密度超300Wh/kg、循环寿命500次以上,固态电池可满足需求;人形机器人需高放电率(50C)支持复杂动作,固态电池高安全性与长寿命降低维护成本。广汽集团全固态电池2026年量产搭载昊铂车型,能量密度超400Wh/kg,续航超1000公里;丰田计划2026年量产全固态电池,续航1200公里,充电速度达特斯拉1.5倍。
结语
从容百科技的正极材料规模化出货,到贝特瑞硅基负极全球领先,再到高能数造干法工艺突破,固态电池技术正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随着政策、资本与技术三重驱动,千亿市场即将开启,固态电池有望成为新能源汽车、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等领域的核心动力源,开启能源存储新纪元。
免责声明:本文基于公开信息分析,不构成投资建议。长江有色金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