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逻辑:降息周期+地缘风险+央行囤金潮,三重引擎驱动金价冲刺
美联储9月17日降息25个基点已成市场共识,芝商所FedWatch工具显示概率近100%,更有4%押注50个基点激进降息。瑞银集团最新报告直指“黄金将在2026年中期涨至3900美元/盎司”,高盛同步上调目标价至4000美元,美银则预判2026年上半年触达4000美元。这一轮“黄金狂飙”背后,是降息周期、地缘动荡与全球央行“去美元化”的三重共振。
机构预测:从“共识”到“分歧”,但上行空间明确
瑞银的3900美元预测基于两大逻辑:一是降息周期压低实际利率,削弱美元吸引力;二是地缘政治风险(如俄乌冲突、中东局势)持续推高避险需求。高盛更提出“极端情景”——若美联储独立性受损,金价可能飙升至4500-5000美元。值得注意的是,全球央行已连续14个季度净购入黄金,2024年购金量达1136吨,2025年一季度中国、波兰、土耳其成为前三大买家,95%的受访央行计划未来12个月继续增持,这一趋势直接对冲了美债收益率飙升带来的压力。
地缘政治:不确定性的“催化剂”
2025年地缘格局呈现“多点开花”特征:中美贸易摩擦、中东局势(伊朗核设施争议)、俄乌冲突余波、欧洲债务危机等,均成为黄金避险需求的“燃料”。例如,以色列对伊朗核设施的军事行动曾推动金价单日跳涨1.09%;而俄乌冲突后,欧洲能源转型受阻、能源价格波动加剧,进一步强化了黄金的“硬通货”属性。历史经验显示,1970年代滞胀期、2008年次贷危机、2020年疫情降息期间,黄金均扮演了“对冲工具”角色,本轮周期或重演这一规律。
供需基本面:央行“囤金”与ETF流入的双重支撑
全球央行购金潮背后是“去美元化”战略:自2022年俄乌冲突后,俄罗斯外汇储备遭冻结,促使多国重新评估储备安全性。世界黄金协会数据显示,黄金在央行储备中的占比已超越美债,成为仅次于美元的第二大储备资产。同时,黄金ETF持仓量持续攀升,SPDR黄金ETF持仓量接近2020年创下的3915吨纪录,显示投资者对黄金的信心未减。技术面上,金价已突破3600美元关键阻力位,斐波那契61.8%回调位(约3500美元)成为近期支撑,20日均线则构成短期上行通道。
风险提示:通胀粘性与美元反扑的“双刃剑”
尽管多头情绪高涨,但需警惕两大风险:一是美国通胀数据若超预期反弹,可能迫使美联储放缓降息节奏,美元指数短期反扑压制金价;二是全球制造业PMI连续6个月低于荣枯线,若经济复苏乏力导致工业需求疲软,可能削弱黄金的消费支撑。此外,技术面需关注3800美元附近的密集成交区,若突破则打开上行空间,否则可能面临回调压力。
总结:黄金“黄金时代”或已开启,但需理性看待
综合机构预测、地缘风险、供需数据与技术面,金价冲刺3900美元具备坚实基础,但路径并非坦途。投资者需结合自身风险偏好,将黄金作为资产配置的“压舱石”,而非短期投机工具。正如高盛所言:“黄金正处于第三轮大牛市,这轮上行可能持续数年甚至超过十年。”在这场“黄金盛宴”中,理性与耐心仍是制胜关键。
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需谨慎,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