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疆立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001258.SZ)发布公告称,其全资子公司和田市立新综合能源有限公司、民丰县立新综合能源有限公司及皮山县立新综合能源有限公司,成功获得和田地区发改委核发的三个独立储能项目备案证。这三个项目总规模达500MW/2000MWh(即0.5GW/2GWh),总投资13.4亿元,资金来源为企业自筹及银行贷款。此举标志着立新能源在新疆南疆地区的储能布局进一步深化,也凸显了国有资本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中的战略卡位。
项目详情:技术路线与区域协同
此次备案的三个项目中,和田市立新100MW/400MWh项目投资2.8亿元,单位成本约0.7元/Wh;民丰县和皮山县各200MW/800MWh项目均投资5.3亿元,单位成本约0.66元/Wh。值得注意的是,所有项目均采用构网型储能技术,这一技术路线能够增强电网稳定性,尤其适用于新能源占比高的区域电网。选址方面,和田、民丰、皮山均为新疆南疆地区的能源枢纽,项目建成后将与当地风光资源形成互补,缓解电网调峰压力,提升新能源消纳能力。
战略动因:消纳压力与盈利转型的双重驱动
立新能源此次布局的背后,是新疆新能源消纳困境与企业自身盈利转型的迫切需求。作为新疆唯一以新能源发电为主业的国有上市平台,立新能源近年因弃风率高企、补贴退坡等问题面临业绩压力。2025年一季度,公司净利润亏损936.41万元,同比下滑166.51%,主要受补贴回款滞后和财务费用攀升影响。而储能项目的推进,一方面可通过容量租赁、调峰辅助服务等模式增加收入,另一方面能提升风光电力的并网效率,间接改善发电业务毛利率。
政策红利与市场机遇
新疆近年来密集出台储能支持政策,包括容量租赁试点、电力市场交易规则优化等,为独立储能项目提供了清晰的盈利路径。例如,哈密十三间房90MW/180MWh储能电站通过中长期交易和调峰服务,年收入已超3500万元。立新能源此前投运的若羌16万千瓦/64万千瓦时共享储能项目,也验证了“国资背景+优先并网”的竞争优势。此外,随着“疆电外送”通道扩容(如第三通道“疆电入渝”),储能项目未来还可通过跨省现货交易获取溢价收益,进一步打开盈利空间。
风险与挑战:资金压力与行业竞争
尽管前景向好,立新能源仍需直面两大挑战。其一,高杠杆模式下的财务风险。此次13.4亿元投资中,银行贷款占比超八成,而公司截至2025年一季度的资产负债率已高达81%,流动比率仅0.83,偿债压力显著。其二,行业竞争加剧。2025年以来,多家储能企业因盈利不确定性暂停项目,而立新能源选择逆势扩张,需确保项目收益率跑赢资金成本。从历史数据看,哈密储能电站投资回收期约11年,若羌项目年调用电量2.1亿度,其实际收益仍需观察市场电价波动和运营效率。
未来展望
立新能源的储能布局,本质是国资平台在能源转型中的“重资产+长效运营”模式探索。公司已形成“风光储氢”多能互补的产业链雏形,2024年投运的若羌、奇台项目,以及2025年启动的三塘湖200MW/800MWh项目,均在强化这一战略。随着新疆新型储能并网细则落地,提前锁定优质区域资源和构网型技术路线的企业将更具先发优势。对于立新能源而言,如何在短期财务承压与长期能源转型之间取得平衡,将是其能否在储能赛道脱颖而出的关键。
文中数据来源网络,观点仅供参考,不做投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