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吉利汽车(0175.HK)宣布拟以每股极氪股份2.57美元或美国存托股票25.66美元的价格,收购其尚未持有的全部极氪股份。若交易完成,吉利汽车对极氪的持股比例将从65.7%提升至100%,后者将从纽交所退市并实现完全合并。这一动作标志着吉利汽车自2024年发布《台州宣言》以来,在“战略整合”框架下的又一关键步骤,旨在通过资源聚合、成本优化和技术协同,加速向全球智能电动汽车领军企业的转型。
战略聚焦:从多品牌扩张到体系化协同
自2024年9月《台州宣言》提出“战略整合”以来,吉利已对旗下品牌展开密集调整:几何与翼真并入银河品牌,雷达整合至吉利汽车,领克与极氪合并成立极氪科技集团。此次极氪私有化,则是该战略的深化。整合后的品牌矩阵将形成“金字塔”结构:极氪定位全球豪华科技品牌,领克专注新能源高端市场,银河和中国星覆盖主流消费群体。通过技术共享(如浩瀚架构向领克开放)、供应链协同(BOM成本降低5%-8%)及管理优化(研发费用率从11%降至6%),吉利试图在规模化与差异化间找到平衡。
资本逻辑:从美股退市到港股平台重构
极氪2024年5月登陆纽交所时,曾以34.57%的首日涨幅创下中概新能源车企纪录。但上市一年来,其股价在20-30美元区间波动,总市值较发行时缩水约34%。私有化溢价13.6%的方案,既是对投资者的短期安抚,也规避了美股市场对中概股监管趋严的风险。交易完成后,吉利汽车将依托港股平台统一资本运作,通过发行新股、现金储备及债务融资支撑后续投入。这一选择与近期中国证监会支持中概股回流的政策导向形成呼应。
市场挑战:销量目标承压与全球化布局
尽管整合带来效率提升,但极氪2025年32万辆的销量目标前4个月仅完成17.2%。新车型Zeekr 7X和007GT的市场表现,以及小米等竞争对手的冲击,对其高端定位构成考验。全球化方面,极氪在欧洲的42家门店需与领克的泰国产能协同,但地缘政治风险和贸易壁垒可能削弱成本优势。管理层近期调整——由林杰统筹极氪国内营销、林金文分管用户服务——显露出对市场反应的快速应对。
行业启示:新能源下半场的生存法则
吉利的选择折射出行业共性挑战:当新能源渗透率超过50%,车企竞争从技术单点突破转向体系化效率比拼。极氪退市并非孤立事件,而是传统车企在资本压力、技术迭代和地缘风险下的战略收缩。对上游产业链而言,吉利计划2025年销售150万辆新能源车的目标,或将推动电池材料(如高镍三元锂)采购规模化,并加速中国电池标准出海。
文中数据来源网络,观点仅供参考,不做投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