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道氏技术(300409.SZ)在互动平台正式宣布:富锂锰基前驱体实现批量出货,同时低成本版本正在加速开发验证。这一突破标志着中国企业在固态电池材料产业化进程中首次实现对日韩对手的技术反超。
技术制高点:从材料到电芯的全链条突围
富锂锰基材料凭借其1000Wh/kg的理论能量密度(远超三元材料的700-800Wh/kg)和30%的成本优势(锰资源占比超60%),成为突破固态电池能量密度瓶颈的关键。道氏技术通过固相法工艺优化,将量产成本降至传统三元材料的80%,并攻克了电压衰减的技术痛点。更关键的是,公司构建了覆盖六大核心材料的技术护城河:
硫化物电解质电导率突破1mS/cm(国际领先水平),2025年将实现吨级供货,量产后成本可降至500元/公斤以下;
硅碳负极通过纳米包覆技术将膨胀率控制在5%以内,循环寿命提升至1000次以上,已向30家电芯厂送样;
金属锂负极厚度压缩至20μm,短路风险仅为行业标准的1/5,中试样机通过验证。
为验证全材料方案性能,公司自主设计固态电池,与安瓦新能源合作的中试线已产出能量密度达420Wh/kg的样品(较液态电池提升40%),计划2026年装车测试。
产业化加速:绑定头部客户抢滩万亿市场
道氏技术采取“自研验证+联合开发”双轨策略:
自建电芯试验线优化材料界面兼容性,缩短客户导入周期6个月以上;
与未公开的“全球TOP3电池厂”共建实验室,开发高镍三元-富锂锰基混合正极专用电解质;
单壁碳纳米管导电剂已获固态电池厂商订单,硅碳负极2025年将建成1000吨产能。
人形机器人赛道成为新增长极。公司针对关节驱动需求开发支持5C快充、-30℃环境下容量保持率85%的固态电池方案,正与头部机器人企业联合测试。券商测算,若2026年420Wh/kg电池装车成功,公司市场份额有望突破15%。
暗礁与突围:专利战与降本生死时速
产业化的挑战同样严峻:
专利壁垒:贝特瑞等对手已布局固态电池整体方案,道氏技术虽拥有261项专利(含5项国际专利),但在硫化物电解质合成等核心环节仍面临专利封锁风险;
成本悬崖:硫化物电解质量产成本高达2000元/公斤,公司联合电子科技大学开发AI材料研发算法,目标3年内降本50%;
资金博弈:账上27亿元现金引发投资者回购呼声,公司暗示可能并购固态电池初创企业补强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