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行业迎来"量价齐升"高光时刻!10月10日,北方稀土连发两份重磅公告:第四季度稀土精矿交易价暴涨至26205元/吨(REO=50%),较第三季度19109元/吨环比飙升37.13%,创历史最大季度涨幅;同期披露的前三季度业绩预告显示,公司净利润预计达15.1亿-15.7亿元,同比暴增272.54%-287.34%,远超市场预期。
价格暴涨的"三重推手"
本次精矿价格跳涨源于多重因素共振。首先,稀土市场供需格局持续紧张——缅甸政局动荡导致全球第三大稀土产地生产停滞,中国从该国进口的稀土氧化物占比高达74.9%,短期供应缺口难以填补。其次,政策调控持续加码,2025年稀土开采总量控制指标增速放缓,叠加出口管制政策扩展至钕铁硼等深加工产品,形成全产业链管控。技术层面,镨钕氧化物价格自2024年9月以来累计反弹超14%,推动下游钕铁硼磁材需求激增,形成价格传导链条。
业绩暴增的"四大引擎"
北方稀土的业绩爆发绝非偶然。其一,产销量全面开花——冶炼分离、稀土金属、永磁电机等主要产品产销量同比实现两位数增长,仅氧化镨钕单日最高涨幅就达2.1万元/吨。其二,成本控制显成效,通过"五统一"组产模式优化工艺,稀土加工全成本同比降低,毛利率提升至41.9%。其三,创新驱动战略见效,2025年承担国家级项目5项,申请专利145件,在新能源汽车永磁电机领域实现技术突破。其四,政策红利持续释放,《稀土管理条例》实施后行业集中度提升,北方稀土作为六大稀土集团之首,掌握全球30%以上轻稀土供应,定价权显著增强。
行业变革的"深水区"挑战
尽管业绩亮眼,但行业结构性矛盾仍存。横向对比显示,盛和资源2024年营收虽破百亿,但增速下滑严重;麦丰新材凭借22.84%的毛利率位居行业首位,而部分企业如恒源科技则陷入亏损。更值得关注的是,稀土精矿定价机制正面临革新压力——当前每季度调整的定价模式虽能反映短期市场波动,但难以平抑长期供需失衡。业内专家指出,未来需探索"基准价+浮动机制"的定价新模式,以平抑市场波动。
未来增长的"黄金赛道"
展望后市,北方稀土已布局三大增长极:在湿法冶炼领域投资建设无机功能材料中试基地,年产能将达5万吨;在永磁材料领域推进人形机器人磁组件生产线建设,抢占新兴市场;在海外布局方面,厦门钨业、中科三环等企业已实现超50亿元海外营收,北方稀土正加速拓展东南亚及欧洲市场。值得警惕的是,国际政治风险仍存——2025年10月美国对华加征关税的表态,可能引发稀土出口波动,但中国通过全产业链管控形成的"护城河"效应,将持续巩固其全球主导地位。
这场由价格与业绩共同演绎的"双簧戏",既折射出稀土行业在政策调控与市场需求双重驱动下的转型阵痛,更揭示出中国在战略资源领域的话语权之变。对于投资者而言,如何在波动中把握确定性机遇,或许正是这个黄金时代给出的终极命题。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决策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