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月中旬,国内固态电池领域密集迎来技术突破与产业化进展:国轩高科宣布全固态电池进入中试量产阶段并启动量产线设计,中自科技的固态电解质中试平台获官方认定,叠加国家与地方政策持续加码,行业正加速从实验室走向商业化落地。
企业竞速:中试平台落地与量产线启动同步推进
10 月 14 日,中自科技公告称,公司申报的 “先进固态电解质材料及固态电池中试平台” 成功入选 2025 年第一批成都高新区中试平台认定名单。这一平台将聚焦固态电解质核心材料的中试验证,而成都高新区对中试平台提供最高 5000 万元的五年期政策支持,涵盖场地、设备、融资等关键环节,为技术转化提供实质保障。
此前一日,国轩高科在互动平台披露更重磅进展:其全固态金石电池已处于中试量产阶段,且 2GWh 量产线设计工作已正式启动。回溯 5 月数据,该电池硫化物电解质离子电导率已提升 60%,实验线良品率达 90%,核心设备国产化率实现 100%,并完成装车路测,此次启动量产线设计标志着技术向规模化生产迈出关键一步。
政策托底:国家与地方协同加码核心赛道
企业进展背后是政策端的精准发力。9 月,工信部等八部门联合发布《有色金属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 (2025—2026 年)》,明确将全固态电池材料纳入高端产品应用验证重点方向。地方层面同样动作频频:上海嘉定对固态电池企业研发投入给予 10% 奖励(最高 500 万元),广东则将固态电池纳入新型储能产业支持范畴,形成 “国家定方向、地方促落地” 的政策体系。
技术突破潮:材料与工艺瓶颈加速破解
今年以来,固态电池核心技术瓶颈持续被突破。10 月,中科院物理所黄学杰团队开发的阴离子调控技术,解决了电解质与锂电极的界面接触难题;9 月,中科院金属所则制备出界面一体化新型材料,为固态电池性能提升奠定基础。产业端,新宙邦参股公司已实现百吨级固态电解质量产销售,湘潭电化、光华科技等企业也在正极材料适配、产品送样等环节取得进展。
“今年固态电池领域密集涌现技术突破与量产进展,正加速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落地。” 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副秘书长袁帅指出,固态电池在新能源汽车、低空经济等领域的应用前景,已吸引资本市场高度关注 ——9 月以来已有 50 家相关上市公司接受机构密集调研。
产业化仍需跨越 “成本与工艺关”
尽管进展迅猛,固态电池大规模商业化仍面临挑战。机构分析指出,硫化物电解质核心原料硫化锂价格高达 200 万 - 300 万元 / 吨,且制造需隔绝空气;同时,固固界面接触不稳定、干法电极等新工艺设备成本高昂等问题,仍待行业协同破解。对此,行业专家建议企业采用 “半固态与全固态双线并行” 策略,优先在细分场景实现规模化降本。
【文中数据来源网络,观点仅供参考,不做投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