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价格走势:成本支撑与需求分化的角力
2025 年 4 月 25 日,长江综合硫酸镍价格区间为 27,200-31,800 元 / 吨,中间价 29,500 元 / 吨,较前一日上涨 300 元。这一波动反映了市场对供需矛盾的动态平衡:
成本端:印尼政府于 4 月 26 日实施的镍产品特许权使用费新政,导致镍矿采购成本上涨约 1.1-1.5 美元 / 湿吨,直接推高湿法工艺硫酸镍生产成本至 12,000 美元 / 金吨。
需求端: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延续高景气,4 月 1-20 日零售超 47万辆,同比增长 20%,拉动电池级硫酸镍需求;而电镀等传统工业领域受淡季影响,采购意愿较弱。
二、核心驱动因素:资源整合与技术迭代的双重逻辑
地缘资源博弈
印尼作为全球最大镍生产国(占全球供应量 40%),通过配额削减和税收政策重塑供应链。其里海海域 157GW 的海上风电潜力,正吸引中国企业布局 “绿电 + 镍矿” 一体化项目,如中冶瑞木新能源在印尼的 MHP(氢氧化镍钴)产能扩张,这将缓解传统火法工艺的高碳排放问题(火法工艺碳排放量是湿法的 4-5 倍)。
技术路线变革
三元锂电池与磷酸铁锂电池的技术竞争持续深化。尽管磷酸铁锂凭借成本优势占据 53% 的市场份额,但高镍三元电池(NCM 811)在能量密度上的优势仍不可替代。中国企业在漂浮式风电技术、数字化运维体系等领域的专利储备,为深海镍矿开采提供技术支撑,推动硫酸镍向高纯度、低杂质方向升级。
全球能源转型
欧洲储能市场加速扩容,采日能源与波兰签订的 200MWh 储能采购合同,以及阳光电源在英国的 4.4GWh 项目,均指向对高镍电池的长期需求。美国《通胀削减法案》放宽关键矿物来源限制,为中国硫酸镍产品进入北美市场打开窗口,间接刺激国内产能释放。
三、风险与机遇:库存周期与政策变量的交织
短期风险:LME 镍库存为203,850 吨,叠加菲律宾雨季结束后镍矿出货量回升,可能压制价格反弹空间。
长期机遇:全球镍资源 “红土化” 趋势(红土镍矿占比超 70%),推动湿法工艺渗透率提升。中国企业在印尼的镍中间品产能预计 2027 年占全球 85%,将重塑全球硫酸镍供应链格局。
四、产业展望:从 “镍矿依赖” 到 “技术引领”
硫酸镍作为新能源产业链的核心材料,其价格波动本质上是资源禀赋、技术创新与政策导向的综合映射。未来,随着欧洲 “绿氢走廊” 与中国 “一带一路” 绿色基建的深度融合,具备技术壁垒(如高冰镍精炼)和全球化布局(如格林美印尼基地)的企业将主导市场。而印尼新政的实施,可能加速行业洗牌,倒逼中小企业向循环经济转型 —— 例如通过电池回收技术(当前镍回收率达 90%),构建 “采矿 - 冶炼 - 回收” 闭环,降低对原生矿的依赖。
本观点仅供参考,不做操盘指引(长江有色金属网www.ccm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