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英伟达发布机器人芯片模块Jetson AGX Thor(“机器人大脑”),凭借高性能推动人形机器人发展,引发市场关注。
该芯片采用Blackwell架构,AI算力较前代Jetson Orin提升7.5倍,能效比提高3.5倍,40-130瓦功耗下FP8算力达1035TFLOPS、FP4达2070TFLOPS,显著提升机器人复杂任务处理、实时感知及导航决策能力。
市场反馈积极,Agility Robotics、亚马逊、Meta、波士顿动力及国内优必选、宇树科技等已采用或部署。此前受限于算力的人形机器人,有望借此加速从实验室走向实际场景。
工业领域可承担搬运、装配等高强度工作,危险或高精度场景优势突出;服务业可提供导览、服务;家庭场景中或成家务助手、陪伴角色。新芯片应用将推动这些场景落地。
2025年上半年,机器人产业链融资88起(同比增近80%),40家上市公司中36家盈利;国内公开中标项目超83个,金额近3.3亿元,显示市场需求快速增长。新芯片将带动芯片设计、制造及软件优化产业链发展,同时刺激减速器、电机等核心零部件市场爆发。不过,人形机器人大规模商用仍存挑战:成本需进一步降低,技术标准与安全规范待完善。
芯片引爆产业链:金属材料的“隐形刚需”正在觉醒
Jetson AGX Thor的爆发式渗透,正以“链式反应”重构机器人产业链——从芯片设计制造到软件生态,从减速器、电机等核心部件到终端场景落地,全链条迎来增长强脉冲。而产业链繁荣的背后,一场金属材料的“需求觉醒”已悄然启动。
芯片制造端,高纯度硅与铜成为“算力基石”:作为半导体核心材料,硅的纯度直接决定芯片性能,随着Jetson AGX Thor对7.5倍AI算力的追求,12英寸高纯度硅晶圆需求激增;铜则凭借优异导电性,支撑芯片内部高密度电路连接,成为算力“血管”的关键材料。
机器人执行端,稀土永磁体(钕铁硼)成“动力引擎”:其高剩磁、高矫顽力特性,能让电机在更小体积下输出强劲扭矩,成为人形机器人灵活运动的“肌肉核心”。单台机器人需2-5kg高性能钕铁硼,随着人形机器人规模化落地,这一“工业维生素”的需求将持续井喷。
当芯片推动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产线、家庭,硅、铜、稀土永磁等金属材料,正从“幕后配角”变身“战略刚需”——提前布局这些材料赛道的企业,或将成为下一轮产业浪潮的最大赢家。
总体而言,Jetson AGX Thor是人形机器人发展重要里程碑,为技术提供支撑,加速商业化。随技术进步与市场成熟,未来几年或迎爆发增长,工业、物流、医疗、家庭等领域潜力巨大,将深度改变生产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