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钒钛股份(000629.SZ)发布业绩预告,预计上半年营业收入41.3亿-42亿元,同比骤降41.32%-42.3%;归母净利润亏损1.8亿-2.2亿元,上年同期盈利1.37亿元,同比由盈转亏。这一业绩暴雷,折射出钒钛行业正经历深度调整,而公司自身转型阵痛亦加剧了经营压力。
一、行业寒冬:钒价下跌与钛材需求分化
钒产品:价格承压,新能源红利未达
尽管全球钒铁需求预计2025年达95万吨(同比增18.75%),但价格受环保政策、产能过剩影响波动较大。中国钒铁产能占全球72%,但低端产能过剩,高端产品(如钒电池电解液)仍依赖进口。钒钛股份钒产业收入占比31.63%,未能充分受益于全钒液流电池储能项目(2025年国内规划超5GW)的爆发式需求,传统钢铁领域用量萎缩倒逼利润收缩。
钛产品:军工需求强劲,民品市场疲软
钛产业占公司营收52.18%,但市场分化显著:
军工领域:2025年军工订单同比增长32%,支撑海绵钛价格上半年累计上涨10.64%(0级民品价格达4.9万-5.2万元/吨);
民品领域:化工、建筑等行业需求疲软,钛白粉出口虽增15.83%,但国内价格受原材料(钛矿、富钛料)下跌挤压,钛材企业库存高企,盈利能力承压。
二、公司困局:业务模式调整与高端布局滞后
成本压力与定价模式变化
钒、钛产品价格同比下降,叠加部分产品业务模式调整(如可能转向长单定价或现货销售比例变化),导致利润空间被压缩。2025年一季度,公司已现亏损端倪(归母净利润-9800万元,同比降243.81%),二季度未有明显改善。
高端产品布局错失先机
在高端领域布局稍显滞后
钒电池材料:全钒液流电池商业化加速,但公司未能快速抢占电解液制备技术制高点,宁德时代、大连融科等企业已占据先发优势;
航空航天钛材:2024年我国钛材消费量15万吨(同比增2%),军工升级与国产大飞机产能释放推动高端需求,但公司钛材业务或因技术壁垒未能充分受益。
三、破局之路:政策红利与自我革新
行业政策:有序投资与绿色转型
国家钒钛产业联盟呼吁“有序投资、理性发展”,建议通过顶层设计推动智能化升级、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钒钛股份需加速淘汰低端产能,聚焦钒储能、航空航天钛材等高附加值领域。
公司策略:技术迭代与产业链整合
技术突破:借鉴攀钢集团钙化焙烧-酸浸工艺(钒回收率超85%),提升资源利用率;
全球布局:通过海外矿山参股(如川威集团收购澳大利亚钒矿)、技术输出(湿法提钒EPC项目)构建全球资源网络;
需求拓展:开发纳米钒铁催化剂、3D打印钒基合金等前沿产品,抢占新材料制高点。
四、未来展望:短期阵痛与长期机遇并存
尽管2025年钒钛行业面临钢铁行业结构性调整与环保约束的短期阵痛,但新能源领域的爆发式增长(钒电池储能、氢能材料)为行业注入持久动力。钒钛股份若能加快绿色化、高端化、全球化转型,或可在2030年前实现从“量”到“质”的跨越,真正成为支撑低碳经济的战略基石。
文中数据来源网络,观点仅供参考,不做投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