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华为与优必选科技在深圳签署全面合作协议,双方将围绕具身智能和人形机器人展开技术研发与产业协同。
合作不仅标志着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工业场景的里程碑,也揭开了上游有色金属产业链的变革序幕。作为AI技术与实体制造融合的关键载体,人形机器人商业化加速的浪潮下,稀土永磁、铜、铝等有色金属的需求结构正在发生深刻调整。
稀土永磁:伺服电机的“心脏”
人形机器人的关节驱动高度依赖伺服电机,而稀土永磁材料因其高剩磁、高矫顽力特性,成为提升电机功率密度和控制精度的核心材料。以优必选Walker系列机器人为例,单台设备需搭载41个高性能伺服电机,每个电机中钕铁硼永磁体的用量约占总质量的15%-20%。华为与优必选合作开发的智慧工厂示范项目中,无框力矩电机对稀土永磁材料的性能要求进一步提升,要求矫顽力超过40kOe,以适应工业场景下的高强度连续作业。
据行业测算,若202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产量达3万台,对应钕铁硼需求约200吨;至2035年产量突破1000万台时,年需求量或将攀升至7万吨级别。这一增量相当于2024年全球稀土永磁总需求的12%,结构性短缺风险正在酝酿。
值得关注的是,特斯拉Optimus量产计划中,其无框力矩电机的永磁体成本占比已从原型机的35%降至18%,显示技术迭代对材料效率的优化空间。
铜:动力与信号的“神经网络”
在人形机器人中,铜的应用贯穿动力传输、信号系统和结构部件三大场景。华为昇腾芯片驱动的智能控制模块需要高纯度铜箔实现超低阻抗电路设计;优必选Walker S1的旋转关节中,每千瓦电机功率需匹配0.5-1kg铜绕组,单台机器人铜用量约15kg。若按2030年全球150亿美元市场规模测算,仅人形机器人领域的铜年需求就将突破15万吨,相当于当前全球精炼铜产量的0.6%。
更深层次的变革在于材料创新。华为与优必选联合开发的灵巧手模组采用铜-石墨烯复合材料,导热效率提升40%,可在高负载场景下将电机温控精度提高至±0.5℃。
铝与锂:轻量化与能源革命的交汇点
人形机器人的结构件轻量化需求催生铝合金应用浪潮。优必选新一代双足机器人采用7075航空铝材,整体减重30%的同时保持结构强度。
量产阶段,单台机器人铝材用量约50kg,2035年对应需求或达50万吨/年。而在能源模块中,碳酸锂作为动力电池核心材料,随着机器人续航标准从8小时向24小时迈进,单机锂电容量需求已从1.5kWh提升至5kWh,带动锂资源需求曲线陡峭化。
产业链协同:从实验室到万亿市场的跨越
政策与资本的双重驱动正在重塑产业格局。深圳设立的100亿元人工智能产业母基金中,30%定向投向机器人核心材料研发;成都的“耐心资本”模式则通过5-8年长周期投资支持硬科技创新。
华为构建的“1+N+X”生态体系中,拓斯达、兆威机电等企业已实现谐波减速器、六维力传感器的国产替代,成本较进口产品降低35%-40%,为大规模量产奠定基础。
这场由人形机器人引发的材料革命,本质上是AI算力与实体制造的深度耦合。当华为的盘古大模型赋予机器人动态学习能力,当优必选的量产计划将实验室技术转化为工业标准,上游有色金属企业正站在新旧动能转换的临界点。
对于投资者而言,关注具备高端永磁材料研发能力的厂商、布局铜基复合材料的创新企业,以及参与轻量化铝材生态的龙头企业,或将成为把握这轮产业红利的密钥。
文中数据来源网络,观点仅供参考,不作投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