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华尔街日报》报道,美国第三大住宅太阳能公司Sunnova即将申请破产保护。
这家曾以60亿美元市值跻身光伏龙头的企业,如今市值蒸发超99%,债务规模高达85亿美元,成为继SunPower之后美国光伏行业崩塌的又一标志性事件。
这场危机不仅折射出美国可再生能源产业的深层矛盾,更向全球有色金属产业链传递出不容忽视的预警信号。
金融杠杆断裂,上游金属需求预期生变
Sunnova的破产本质上是其“金融闭环”商业模式的溃败。通过资产证券化(ABS)和税收抵免基金融资的模式,Sunnova将住宅太阳能系统的未来收益提前折现,形成“融资—扩张—再融资”的循环。
然而,美联储激进加息导致融资成本飙升,2024年其利息支出已占收入的25%,ABS发行规模锐减。这种高杠杆模式的崩塌,直接冲击着光伏产业链上游的有色金属需求。
以光伏组件核心金属银为例,每兆瓦光伏系统约消耗0.8吨白银,Sunnova管理的3GW光伏资产对应约2400吨白银需求。若其破产导致存量项目运维停滞或新增装机归零,短期内白银工业需求可能面临2-3%的缺口。
而美国住宅太阳能市场2024年12%的装机量下滑,已使白银期货价格较年初下挫8.7%,创2023年以来最大跌幅。铜、铝等辅材金属同样承压,美国光伏支架用铝型材进口量在2025年一季度同比下降19%,反映产业链备货策略转向保守。
政策不确定性催生供应链重构
特朗普政府对《通胀削减法案》的颠覆性威胁,正在重塑全球有色金属贸易格局。该法案原本规定光伏系统组件美国制造比例需从40%提升至60%,迫使Sunnova等企业转向本土采购,但其国内工业硅、多晶硅产能严重不足。2024年美国多晶硅进口依存度仍达78%,主要依赖马来西亚、越南等地转口的中国硅料。如今政策摇摆导致企业陷入两难:若继续依赖进口,15%的惩罚性关税将吞噬利润;若押注本土产能,基建周期与资本开支又难以承受。
这种矛盾在有色金属期货市场已现端倪。伦敦金属交易所(LME)光伏级铝合约持仓量在5月13日骤降12%,表明机构投资者正在削减对美国市场的风险敞口。
中国硅业分会数据显示,4月国内多晶硅出口至东南亚的吨价较年初上涨6.2%,暗示企业正通过第三国转口规避美国关税壁垒。这种供应链的重构,或将加速全球光伏金属定价体系的分化。
技术迭代驱动金属替代机遇
危机中往往孕育技术变革。Sunnova的崩塌暴露出现有技术路径的成本瓶颈——银浆占光伏电池片成本12%的现状已难以为继。这倒逼产业向无银化方向突破:
铜电镀技术开始规模化应用,隆基绿能最新Hi-MO 7组件已将银耗量降低至7.3mg/W,较传统工艺下降68%
碲化镉薄膜电池对铜、锌的需求激增,First Solar的碲金属采购量在2024年同比增加42%
钙钛矿技术推动铟、镓等稀有金属进入需求上升通道,协鑫光电已建成全球首条100MW级铟基钙钛矿量产线
这些技术路径的演变,正在改写有色金属的价值排序。2025年一季度,全球光伏用铜需求量逆势增长9.3%,而白银需求同比下降4.1%,印证着替代效应的显现。
对于有色金属企业而言,把握这种结构性调整,或是穿越周期波动的关键。
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预测,2025年光伏领域将消耗全球23%的工业硅、17%的精炼铜和9%的原铝,较2020年分别提升8、6、4个百分点。这种需求重心的东移,或将重塑全球有色金属贸易版图。
文中数据来源网络,观点仅供参考,不作投资依据!